疫情後的職涯

疫情爆發,各地醫院門診量卻下降

這次疫情影響層面擴及全世界的各行各業,醫療產業,也一樣受到影響:根據麥肯錫針對 10 個國家做的調查 " COVID-19 and commercial pharma: Navigating an uneven recovery ",這些國家的醫療院所一個月內的門診量下降了 14%-43% 不等。雖然報告中沒有台灣的數據,但根據我國衛福部的統計資料,農曆年結束後本應是就醫高峰期,但今年的 1 月 31 日到 2 月 5 日之間,門診人次卻減少了 13%,住院件數也少了 19%,都是因為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

往好處想,台灣醫療體系長期以來醫學中心人滿為患的問題得以暫時緩解,而民眾也真正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去就醫,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各大醫院相繼祭出了限制令,非看病或者陪病人員不可以進入醫院,連帶影響了我所任職的藥廠營運:醫藥業務代表無法進入醫院,無法接觸醫師和護理師。對於業務代表們來說,原本每天都要在醫院走跳拜訪醫師的他們,世界好像突然暫停了一樣。剛開始的前一兩天還好,時間一久,團隊中的業務同仁告訴我,他們不曉得現在該做什麼,看到業績因為大環境的關係受到影響,卻一點也使不上力,有一點徬徨和惶恐。

「今年會裁員嗎?」開始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潮水退了,就會知道誰在裸泳」

所幸,「醫藥」畢竟還是生活之必須,生病了還是得去看病,受影響不像餐飲、飯店或旅遊業那麼劇烈。我們公司也已做好「超前佈署」,安排了一系列教育訓練的課程和業務代表在家也可以做的功課。

「要學會深蹲,才能夠跳得更高」

抓緊機會充實自己。

「當拿下職稱和各種證照資格之後,到底自己還剩下什麼?」這一句陳腔濫調,現在拿出來自省卻是再適合不過了。

「疫情會過去,業績目標會留下。」我開玩笑地跟同事們說:「潮水退了,就會知道誰在裸泳。」


這句話是股神巴菲特在 1994 年的股東大會中,暗諷華爾街投機客的名言。

一旦生活回到正常,那些原來就在投機的,會被大環境淘汰;而留下的,才是真正有實力的那一群人。

危機就是轉機,趁機會了解產業、建立人脈

幾個禮拜前,商學院的學弟找我參加一個網路分享活動,和因為疫情而滯留台灣的 20 幾位海外大學 MBA 在學學生。


趁留在台灣的時間建立人脈,順便了解各個產業未來的趨勢和疫情下的改變,是非常重要也很有幫助的一件事。


個人是這樣,放大到公司行號也一樣適用。

外商藥廠,這兩年來一直積極推行數位轉型。在疫情的影響下,我看到領導層沒有因為業績暫時的下滑而患得患失,反而認為這是一個全面推動轉型的好機會。

業務代表跳脫傳統「面對面」的拜訪模式,改以不同的數位方法與醫師進行線上溝通和交流。行銷部也積極發展電子報、影片和 LINE 懶人包,讓我們想傳遞給醫師和護理師的訊息,可以突破醫院因疫情而祭出的限制令──這樣的做法更獲得客戶積極且正面的回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養生料理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