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

作為高階經理人,在工作上會碰到的中年危機會是什麼?
 
「40歲以後,聽不到掌聲,中年迷失就從這裡開始。」

這是全球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執行董事何春盛,在過去擔任多年高階經理人最大的感想。

「當你還在基層時,做得好,老闆會鼓勵你,同事也會稱讚你;等到當上中高階主管,下面對你有期望,上面對你有要求,面對的都是批評,聽不到掌聲。」他坦言。

一頭銀髮與平易近人的笑顏,是外界對何春盛最深刻印象;但他透露,早年他有一本不為人知的祕密筆記本,裡面寫滿了各種情緒字眼:「很痛恨一個人,就在上面寫滿王八蛋,畫好幾個叉。」何春盛笑著說。

這本筆記本從他跨入中年開始寫,因為只有他自己看,把所有情緒都毫不保留地發洩在上面;碰到過不去的坎,他也透過書寫過程,邊紓壓邊找答案,寫完之後,又可以再面對明天的繁重。

這是當時他作為高階經理人多年來,自我紓壓方式之一,他認為,聽不到掌聲的高階經理人,一定要找到自我激勵的方法,否則碰到挫折時,深陷其中,中年危機很快就會來到。

37歲,狠狠跌一跤
經理人的中年領悟:
努力過的失敗,是人生資產,不是負債

26歲就開始接受高階經理人訓練的何春盛說,他在工作上面臨的中年危機,也比一般人來得早。

他26歲就加入台灣惠普,八O年代的台灣外商,人才濟濟,電子產業正起飛,相關科系畢業生以進入外商為優先志願。

當時他只是一個從南投鄉下長大的年輕小夥子,在台北念大學,從未出國,一踏入惠普就被外商熱情文化嚇了一大跳:「公司的女主管拉著我的手,跟我介紹影印機在哪裡,茶水間在哪裡。」回想當初的害羞,他哈哈大笑。

在惠普十年,從學習做簡報開始、一路做到帶人,接受完整的專業經理人訓練。當時他的主管是台灣惠普總經理柯文昌,前鴻海集團副總裁程天縱與研華創辦人劉克振都是他的同事。

如果不是34歲時,柯文昌找他擔任惠普在台灣與本土企業合資成立子公司惠榮的總經理,偏離了在惠普升遷的軌道,眼看著同期其他優秀同事,甚至他帶過的後進都一一高升,以他的能力,他絕對在高升名單中。

「在惠榮3年,我心裡是有怨恨的,」說到這裡,他嘆了一口氣說:「我過去不大想談這一段,科技是我的本業,但是這段人生我卻偏離了它。」

柯文昌選中他擔任子公司總經理,與國內企業合資做軟體,賣惠普的硬體,在當時看起來是高升,但「某種程度,我覺得我被犧牲掉了。」他回憶,加上從硬體跨到不熟悉的軟體領域,要資源也沒資源;那段時間他過得非常痛苦又挫折,秘密筆記裡寫滿了對現狀不滿,幾乎走不出低潮。

惠榮3年就失敗告終;當時他才37歲,心裡充滿了怨恨:「如果不是被叫出來弄個鬼惠榮,以我的能力,我說不定已經是惠普台灣總經理或是中國總經理了。」

他的語氣頓了頓,又補充:「我承認我那時(在惠榮)沒有做成功,我選錯了。」選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錯過一段美麗風光;眼看同事過得風光明媚,他卻彷彿走進沙漠,崎嶇不平

事業歸零,人生跌入谷底。他的自我療癒方式,除了將情緒發洩在自己秘密筆記本上,他多看書,也多跟智者交友;尤其是多跟智者往來這件事,他覺得非常重要:「平常就要多認識這些智者,當你有挫折又不想對家人或是好友傾訴時,你可以把事情講給他聽,他可以給你一些意見;其實在傾訴過程,你就找到答案,這是一種自癒過程。」

他從惠普跳到惠榮創業,還願意降薪,沒想到迎來的是失敗結果,讓原本意氣風發的他,為此痛苦不堪;曾經代表新光集團擔任惠榮第一任董事長的吳東昇,後來成為他的好友,就是在這時候用一句話來點醒他:「人生只要努力過,就會出現在人生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而不是負債。」

這句話給他很大激勵,讓他重新看待失敗這件事,他說:「如果當時沒有找到自我療癒方式,坦白講,我可能會走不出惠榮那一段。」

46歲事業歸零,展開第二人生
他的解讀:老船長不怕暈船,但要小心身上有很多泡沫,平常做好去泡沫化準備

事業歸零,年近40歲的他先是在別的領域東闖西盪,甚至擔任過吳東昇參選立委的總幹事,徬徨了一陣子,進入本土一家中小企業擔任總經理,用5年的時間,成功讓公司上櫃,把股價做到60元,然後決定放手。

中場脫軌,他雖然在別的領域發揮得很好,甚至還拿到中小企業最佳經理人獎項,但也讓他再重新認識自己,發現最愛還是科技業。科技業日新月異,講究效率與決策速度,在他看來是一件很過癮的事;「我沒辦法過那種一周不需要做一件事,一年只做一個大決策的工作。」他搖搖頭說。
 
有一天,他打電話給當年在惠普的老戰友,研華創辦人劉克振跟他說:「明天就回來上班吧。」那一年他46歲,「如果比照公務員標準,這個年紀要準備退休了,我才正要展開第二人生。」他說。

台灣沒有他的位置,他受命擔任研華北京分公司總經理,2000年12月,首次離開家鄉踏上北京,迎接他的是從未看過的漫天大雪,還有剛從亞洲金融風暴受創的中國市場;「當時台灣一軍人才都不願去,」但他認為,英雄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只有全力以赴。

46歲歸零再出發,一般人難免惶恐不安,但是何春盛很坦然,他意味深長地說:「老船長不會暈船。」他已經經歷過成功與失敗的循環,經驗讓他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人到中年不能再靠年輕時的蠻力,更要懂得借力使力。

作為高階經理人,他的第一段英雄之旅,在年輕時就轟轟烈烈展開,雖然後來跌了一跤,他把這個跌跤收進他的人生資產表中,心懷感謝地說:「人生如果沒有跌一跤就會鬼撞牆,脫離軌道,忘了自己是誰。」

因為這個跌跤,成就了他的第二段英雄之旅,他在這塊比台灣市場大數十倍的遼闊市場裡,有著身經百戰英雄的興奮;但第一次的英雄之旅讓他清楚自己的強項不在第一線談生意,反而是善於培養人才。

他在中國開疆闢土十年,別的高階主管都帶著下屬在第一線衝刺作簡報,他反而跑遍五十多所大學演講,談勵志;在網路上寫文章,幫年輕人解惑;出差到各城市時,給客戶與經銷商開管理學讀書會。為了準備讀書會,一本管理學書籍他看三遍,第一遍畫重點,第二遍把重點變簡報架構,再加上資料,第三遍把書讀透,再加上自己的案例,「等於是逼著自己精讀管理書籍。」他說。

他也從不做無謂應酬,就連跟客戶約吃飯,他一定會先選好一本管理書籍,吃飯前對大家說:「來來來!,吃飯前先花15分鐘分享一下書的內容。」客戶覺得有收穫,都對他印象深刻。

很多聽過他演講,看過他文章,上過他讀書會的年輕人,後來都跑來研華應徵,就連聽過他分享管理書籍的客戶,業務也變得好談許多;他用文化去做生意,十年間,把研華在中國15個據點,拓展到50個。

挫折還是有的,但經歷惠榮那一段,練就他不把得失心看太重凡事盡心盡力就好;碰到低潮時,他有很多自我紓壓的方式,除了多看書、與智者交往請益;在北京時,他會到香山的大覺寺走走,他說,這些古廟有靈氣,磁場強,能引導人正面思考

他的領悟是,經理人來到中場:「要學會自我激勵,這件事做不好或是這段時間發展不如意,自己要去總結,為什麼結果是這樣?在哪一個關鍵沒有做對,反思能力要更強。」

他常在許多場合看到很那些居高位的人喜歡擺派頭,旁邊的人也是幫兇,他很感慨:「我們專業經理人身上有很多泡沫,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別人給你加上去的,當一陣風吹來時,就會吹得一乾二淨,所以平常就要去泡沫化。」

這個去泡沫化,就是隨時要有歸零的準備。擔任專業經理人多年,他是這麼看待自己職涯:「我在每一段人生都扮演得很好,因為我不怕歸零。」 

60歲以後,不再需要秘密筆記
1/3留給公司,1/3做社會公益,1/3留給自己

至於那本跟隨他多年的貼身秘密筆記本?今年66歲的何春盛笑說,過去這十年來,他再也沒有寫,不知道被扔在甚麼地方了,倒不是沒有挫折了,而是他學會把期望值降低;「凡是盡心盡力就好,結果交給上帝。」成為他中年以後的人生觀。

他說,經理人走到中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人生觀,因為,擁有人生觀的經理人,來到中場時,更清楚自己該為何而戰。他的多年好友程天縱曾說過:「人生真正的贏家,是懂得要輸什麼的人。」他很尊敬老朋友對人生的態度,他說:「人最怕無法誠實面對自己,不願意認輸。」

3年前,他將研華總經理位置交棒後,他的經理人生涯又再次歸零,這次,他給自己的使命是「三分之一時間留給公司,繼續提供貢獻;三分之一做社會公益,三分之一留給自己與家人。」

他在研華20年,培育許多優秀人才,即使退居幕後,現在,他還是會抽空帶公司的經理人與客戶見面;他說:「其實我可以不做,但是要幫助中生代主管建立人脈,我讓他們從我身上看到,當你到這個level(層次),你是要談什麼題目,而不是要做什麼生意。」

根據研究,人生是一個U型曲線,46歲會落到谷底,幸福感最低;何春盛很慶幸自己的谷底來得早,他說:「跌跤就是累積,成為日後第二人生往上飛的動力。」

金融風暴逼迫中年轉職

在銀行摸索金融商品一年後,小熙決定挑戰更複雜的證券業,加入一家外資券商。

在此跟大家說明一下:銀行的金融商品主要是定存;券商的金融商品牽扯到金額龐大的融資融券、有價證券、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小熙轉到證券業後,由於商品規模改變,核心客群也跟著不同。

為了獨立開發自己的客戶,她一天打了數百通的陌生開發電話,參加無數場活動,不放過任何拓展人脈網的機會。花了二年的時間,她從零開始扎實地建立起自己的客戶群。

好不容易在證券業扎根的小熙,卻遭逢金融風暴,投資客紛紛逃之夭夭,證券業也大幅裁員。已年屆40的她,要轉職其實不容易,但是她腦子一轉:投資客可能會選擇投資保險商品,所以市場趨勢應該是銀行比較有利,於是立刻更新履歷,轉戰銀行業。

40歲的第1份海外工作挑戰

就在此時,小熙接到一份新加坡外資銀行的工作邀約,KPI是必須自己開發新客戶,以最低門檻100萬美元來成立新戶頭。

雖然接獲工作邀約十分開心,但她也自知以40歲的年齡,隻身前往沒有任何熟人的異地工作會是一大挑戰。然而她冷靜分析國際市場需求:臺灣的銀行業規模小,證券業又面臨縮編危機,只有往海外發展才能繼續在這個業界生存,於是決定放手一搏。

小熙來到新加坡──一個期待已久的金融大城市。

人生地不熟、年輕助理對她愛理不理,再加上必須在職進修考取金融證照,她面臨重重難關與龐大壓力。

她說,在新加坡凡事都要靠自己,或許是因為文化差異,在新加坡感受不到臺灣的人情味,在臺灣習慣的舉手之勞,在新加坡可是一筆算一筆。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她請25歲的年輕助理處理簡單事務時,對方反而要求用e-mail發出需求,留下白紙黑字的證明才肯處理。

任何程序的處理,沒有所謂的順便幫忙。

此外,在新加坡從事金融商品買賣需要合法證照,小熙必須在短時間內考取相關證照才能開始營業,而且因為法令不同,考試內容相當困難。蠟燭兩頭燒的她,上班時努力開發新客戶,下班後進修金融相關課程。

屋漏偏逢連夜雨,她又遇到新的打擊──因為不清楚新加坡的租房條例,遇上詐欺房租的惡房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小熙一度壓力大到下班後躲在牆角哭泣。她回想起當時的情況:一個40歲的大姐在異鄉哭泣是多麼灑狗血的畫面,但是那種無助感直到現在仍舊無法忘懷。

靠人脈網借力使力,存活下來

接踵而來的突發事件,讓她警覺到一件事:要在異鄉生存,必須先適應異地文化,並且擁有當地人脈網。小熙立刻上網搜尋所有當地的社交活動、論壇、演講,並積極參與。在新加坡的前二年,她幾乎沒有接觸臺灣人,逼自己完全融入當地的生活。

也因為她的努力,結交到一位25歲的金融圈好友。在臺灣,她萬萬沒想過自己會與不同年齡層的人成為要好的朋友。這位年輕朋友不吝與她分享金融考試的筆記,幫助她成功考取證照。

海外的嫉妒鬥爭

剛到新加坡的前二年,小熙的主管對她特別照顧。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憑藉自己的實力從零開始建立的客戶群,居然全被主管私吞,主管還找了個正當理由要她另尋出路。

她只得摸摸鼻子,默默離開在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

走投無路的小熙,仍舊告訴自己必須回到初衷:既然選擇出國,就要想辦法活下去。

多虧前二年穩定經營當地人脈網,當她的處境為人所知時,馬上收到新的工作邀約,而且是來自一家外資私人服務銀行高薪與高階職位的挖角,於是她坐上資深總裁一職。

在海外的第二份工作,她依然靠著主動參與各式活動,重新培養客戶群。

在口耳相傳下,奠定了自己在新加坡的一席之地。

今年已是小熙在新加坡工作的第九年,她的客戶願意將10幾億美元交到她手上,讓她一路走來備感欣慰。

國際總裁觀點──不要小看社交人脈網的力量

身為國際總裁等級的小熙頗有感觸地說,臺灣是個很舒適的生活環境,她從來沒想到海外的工作文化可以讓人感到如此挫折;同時也慶幸自己在40歲那年做了出走的決定,讓她的職涯增添新色彩。

海外的即戰力與耐操力,都可以成為在職場上發光的武器。

她強調,不要小看任何活動可以帶來的神奇力量。

她其實是個不跳舞的人,卻主動加入新加坡的社交舞社團。

當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什麼都參加,就是為自己開闢新路的好方法。

國際面試官的小熙在面試新人時,最好奇的是求職者的自我規畫、興趣、社交渠道,因為這代表人選是否擁有社群媒體行銷、主動學習、溝通力、人脈網、問題解決能力等多元技能。

當公司出現危機,這些技能能夠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幫助公司度過難關,這才是老闆最想聘用的人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養生料理烹飪

家悦家泰w站前 一層9戶(人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