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方法

在腦袋裡來回想這些問題不會有什麼幫助,幸福的人用他們的行動來回答這些問題,行動帶來幸福,不過當中還需要見解和知識。
來自美國的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發展出情緒行為療法(RET),這是現代最成功的行為治療方法之一。情緒行為療法旨在排除阻礙我們獲得幸福的無意識及非理性信念,因為生活的藝術在於認識自我,第一件要體認到的事就是
外在事件並無法直接決定我們的行為,中間還要經過深植在我們腦中的法則。

艾利斯根據 ABC 模式分析各種情況

  • A(activating events):觸發事件
  • B(belief system):價值、信念
  • C(consequences):身體、感覺、行為
心理學家在做了無數個研究後發現,感到憂鬱、害怕或壓力大的人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判斷。艾利斯發現,對於生活感到不滿的人所擁有的不理性的想法,可歸咎於 3 種非理性的信念,以口語來表達的話分別為:
  • 我必須是完美的 :
    只有我做得完美並得到認可,我才會自己感到滿意。
  • 你必須對我好 :
    不隨時以公平且周到的方式對待我的都不是好人,應該得到懲罰。
  • 你必須讓我幸福 :
    唯有當這個世界實現了我的願望、保護我遠離災難時,我才會變得幸福。
正是這些想法把人帶往不幸,過多的期盼勢必會換得失望,因為沒有人是永遠處於完美狀態、受到公平對待且受寵的,這 3 個想法為憤怒及憂鬱的心情打開了大門。
唯有當人不以非黑即白的視野來看世界,而是接受灰色地帶的存在並且能忍受其他人也和自己一樣不完美時,才會變得幸福。
這當中的藝術就是把不理性的信念轉變為理性的信念。
如果用「我想要」取代「必須」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轉變成理性的信念:「我想要通過考試!如果考不過,那我就再考一次,如果我一直考不過,那我就找一個我能力所及的工作。我在其他領域也能成功並且幸福。」
這裡要說的並不是一個「一切都無所謂」的態度,而是「我想要,且將會……」這會激勵你用盡全力做出最佳表現,但給自己過度的成就壓力往往會適得其反。
揪出非理性的信念會幫助你把不幸轉變為幸福,有時候它能讓一個失敗的行為轉變為成功,不過,有時候當心中的害怕和障礙使人們怯於對抗這些信念時就行不通了。例如有些人想要交更多朋友,卻不敢與陌生人攀談。我們該如何把信念化為實際行動呢?
曝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是建立於行為治療法提倡人之一的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的理論:
不要否定你的害怕,不過你要強迫自己去做不敢做的事。

別一味期待著虛無飄渺的未來

「這無關你在哪裡會比較快樂。未來總比現在看來更誘人,因為未來充滿了幻想而非現實。關鍵是,你得在當下,在你現在立身之處,將幻想變成現實。工作如此,愛情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所以,當你做決定時,不要選擇你在哪裡會最快樂,而是應該選擇你在哪裡會學到最多。選擇你在哪裡可以成長,將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如果你在現在的地方,已經不能再成長,那就是該到其他地方追求更多成長的時候了。但不要因為挑戰而離開。有阻力的地方,就是能讓你學到該學得的教訓之處。人們常常一碰到阻力,就只想轉身逃跑。但是你若想成長,就必須面對阻力,並從此學習。」
重要的不是你所做的工作。真正重要的是,你投注在工作的能量與服務心態。

(摘錄自《美好生活的練習題》,光現出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養生料理烹飪

家悦家泰w站前 一層9戶(人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