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伯樂 還是芭樂?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我問學生,「伯樂」和「千里馬」,理論上應該可以同時存在這個世界上,那為什麼韓愈卻說先有伯樂,才有千里馬呢?
仔細檢視起來,每位伯樂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終相依」的角色,
多半只是一個使他走向某一條路的啟蒙者、一位曾經鼓勵過他的恩師、一個精神支柱,
甚至是一個曾經打擊過他、說過重話的人。他或許陪過成功者一段,但終須放手,
最重要的障礙還是成功者自己跨越的。

沒有任何的成功者是個讓諸葛亮費盡心力來扶持的阿斗。
成功的人其實都是自己的伯樂,只是不敢完全歸功於自己。
千里馬一樣要練跑,才能日行千里。如果成功者是千里馬的話,
要自己跑快一點的鞭子,百分之九十九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方向也是自己操縱的。
韓愈後面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的正是社會上普遍的現象。能日行千里的馬雖然珍貴,但如果沒有遇到能識馬的伯樂,那終究會白白浪費了才華。同樣的,人才若沒有被發掘出來,放在適合的位置,表現起來也與常人無異。
不只如此,這些千里馬還需要優於常馬的餵養,才能盡情發揮牠們的價值。如果只能提供一般的條件,這些千里馬則會表現得比一般的庸馬還不如。人才若是懷才不遇,也可能意志消沉,表現起來也可能連常人都比不過。
韓愈的這篇文章和當時的社會有著密切關係。千里馬用以比喻社會上的人才極為貼切,學生跟我說,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韓愈對於現實多少有些埋怨。
文章的末段韓愈感嘆道:「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直接將人才被埋沒的情形,歸咎於這些「不知馬」的人。整篇文章看下來,問題不僅只於人們拙於發現千里馬,更大的問題是多數養馬人對待千里馬的方式往往十分粗暴。
這裡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順著文章的脈絡來看,我們似乎必須要合理的去接受「千里馬理應受到更良好的待遇」這件事。
若只就字面的意思去推論,進而認為韓愈此處是希望「人才」能夠得到相對多的資源分配,那可能會形成一種菁英思維,產生更多問題。
然馬與人之情形畢竟不同。馬在此文中的價值單以「速度」為標準。然而人的價值卻十分複雜,並不能以某種單一標準來判分高下。
再者,馬的飼料關係到馬的生理機能能否正常運作,千里馬的食量大,吃不飽,當然就跑不動。
若是單純以數量來比較,將千里馬所需要的食量,直接等同於一種優於一般人的資源分配,那就是忽略了人與馬之間的差異。
要直接把這篇文章對應到當代社會很容易,人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每個時代都可能發生。
期待「伯樂」的出現,來自傳統的「人治」思維。古時文人得不到上位者的賞識,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韓愈要抱怨這件事,也必須透過「千里馬」委婉地來說,不能直接指責當權者。
這個問題難解的地方在於,所謂「人才」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沒有辦法依靠量化的數據來說明一個人是否能得到適當的待遇。
然而,今天社會制度改變了,提倡多元價值,社會上也多了許多可以證明自己價值的管道。但問題難道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沒有伯樂並不是最大的問題。真正必須被檢討的,是那些粗暴對待千里馬的庸人。
這些人不只無法提供良好的待遇,還會反過來怪罪人才要求過多,當這樣的模式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習慣,人才最後可能連稍微「合理」的待遇都得不到,這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無疑是個巨大的傷害。
這世上本來就並非每個人都慧眼獨具,「伯樂不常有」,是一個早該被接受事實。
我們並沒有辦法透過一個直接的方式,增加伯樂的數量來解決問題。真正該被討論的,是擁有資源的一方,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識到在人群中可能真有許多未被發掘的千里馬,意識到自己可能正在用粗暴的方式對待未被發掘的人才。
除此之外,在複雜的人類社會中,我們也不能僅用單一價值來評價一個人的優劣。固然,我們不能期待所有人都能被放進一個足以被肯認為千里馬的價值體系中,這個社會想像可能太過夢幻而不切實際。
但至少我們不能只單方面要求人才的表現,卻不去思考我們是否提供了合理的待遇、資源以及舞台,讓這些人才能夠真正發揮他的實力。

伯樂與千里馬誰重要?主管不懂用人,好人才也會變庸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養生料理烹飪

家悦家泰w站前 一層9戶(人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