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小孩? 心理學

內在小孩是心理學裡面的一個概念,它主要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童年的一些創傷、一些童年記憶會影響到我們成年後的生活,比如我們無法與另一半和諧相處,我們無法合理處理自身的情緒等。

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是第一位把人格區分為幾股不同力量的心理學家。

他把人格分為「本我」(Es)、「自我」(Ich)及超我(Über-Ich);其中的「本我」就是在現代心理學中被稱為「內在小孩」或「兒童自我」的部分;

而「自我」則被稱為「內在大人」或「成人自我」。

「內在小孩」在我們的童年時期開始發展,我們很多莫名、無意識的情感都屬於內在小孩的部分,例如:正面與幸福的快樂與愛的感覺,以及負面與傷痛的悲傷、痛苦、恐懼與憤怒。 而近幾年新興的心理治療法就是內在小孩治療法(Inner Child Therapy),例如:Benton(1990)以內在小孩治療法協助酗酒者重建自我認同、練習自我照顧、並以更健康的方式看待過去;Cameron(1991)協助曾經驗父母自殺的成人度過哀傷;Grammer & Shannon (1992)針對五位曾遭到性虐待少女(8-12歲,皆住在寄養中心)進行團體治療,其中以內在小孩治療法協助案主穩定情緒、增進自我肯定及練習自我保護技巧,甚至Swain (1995)不把它當作治療,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而提出內在小孩運動(inner child movement)。

重要概念

一、內在小孩治療法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提升案主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減少自憐自恨、增進自愛與自我撫慰的能力。以E. Mcgough (1991)的話說,是幫助個人與其自我建立正向的治療性關係。
二、內在小孩治療法並沒有統一的治療步驟和技巧,因而只要基本理念一致,不同理論取向的治療師可以依其擅長的技術與步驟達成目標。如Swain(1995)使用意象法,Benton(1990)採用心理劇方法協助酗酒者及其家庭,Cameron(1991)使用個人哀傷儀式,Picucci, (1992)用角色扮演法,Guyer(1995)使用催眠 加上意象法,Mcgough (1991)則透過鼓勵個案寫日記等。
三、雖然自尊與自我價值是許多個案問題的核心議題,但時常問題的複雜性卻不是只提升了自我價值就能立刻改變的,因此仍然需要合併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或者換個角度來說,一個個案的問題可以採用不 同的理論及不同的治療方法來解決,但在處理有關個案的自尊及自我價值方面的問題時,內在小孩治療法是相當有效且好用的方法。
四、使用內在小孩治療法時,不論內在小孩所指涉的是過去創傷、童年記憶、次人格、赤子之心或內在超越力量,重要的關鍵在個案能確實指認或感受其內在小孩的存在。
五、除了內在小孩外,治療師還需要協助案主找到內在父母(inner parents or inner adult)。
六、內在小孩治療法處理的是個人與自己的關係,重要的不是現在或過去發生了什么事,而是當事件發生後,個人與自己的關係是否改變,以及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果一個人與自己的關係親近,則生活將 是有活力、充滿創意與能量的;若關係是疏離的,則容易感到對生活厭倦、無力及無意義。

治療目標

在於提升個體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減少自憐自恨、增進自愛與自我撫慰的能力


 5種不同的原形 組成你的內在小孩

 1.創傷小孩原型(Child-Wounded):這是心理諮商師最常碰到的類型,是由童年時期曾經被忽視、虐待或其他與受苦相關的「創傷記憶」造成的。面對親密關係,容易有著自憐自怨和以牙還牙等無法控制自己的陰影面和曾經受苦,而能寬恕與同理並他人的光明面。

 2.貧窮小孩原型(Child-Poverty):是由童年時期曾受父母吝嗇對待或漠不關心,導致充滿不夠或不被滿足感,造成心裡的缺乏感而自私、憂鬱,看不見或看不見他人的付出與需要,例如:非常喜歡蒐集東西或是會毫無節制的對人付出(但其實是滿足自己心裡的不足)。但因為不足,所以擁有努力向上、積極爭取的的光明面。

 3.孤單小孩原型(Child-Orphan):是由童年時期照顧者很少給予接納與支持,造成自己對於環境的產生了「格格不入」感,為求生存,會勉強自己去討別人歡喜、看人臉色或讓自己把周遭的一切當作無所謂,成年後可能容易不知道自己為何而生?沒有人生的定位,也容易造就渴望尋找代理家庭(家人/親人/情人),依附他人而拒絕成長的陰暗面;但也因此能迫使自我去克服生存恐懼,尋求心靈的自由獨立。

 4.神奇小孩原型(Child-Magical):神奇小孩可能在兩種條件下產生,一是從小到大都沒有遭遇太多的挫折或他人的壓抑或是現實環境太令人失望了,所以造成自己還保持童年的真、善、美的眼光去看待外在的人事物或是隔絕自己去面對真實的環境。因此,不知不覺變得有點「白目」,讓我們學不會在適當的時間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甚至「有不需要依靠努力和行動力就能獲得」的不切實際幻想。但也因為這樣,相信「凡事都有可能」,所以有些人能在面對逆境時能展現出智慧和勇氣。

 5.永恆小孩原型(Child-Eternal):就像彼得潘,永都是像個小孩,拒絕長大,也因此缺乏承擔與負責的能力,也害怕因長大身材、容貌和體能的變化。或許滿街的「抗衰老」診所,都呼應了我們內在的「永恆小孩」。但這份原形的光明面,可以不讓年歲阻礙,享受與體驗生活。 你有好好的照顧與安撫你的「內在小孩」嗎? 勵馨基金會指出,台灣每年約十萬名新增的受傷「內在小孩」。他們急需專業服務,加強正向保護因子,才能自我超越,避免長大後成為施暴者或受虐者。

結論

由於內在小孩有一致的治療目標,但並沒有統一的治療步驟與技術,甚至沒有一致的治療焦點,因此,到底是一種"治療法"或是一種"治療觀",都仍有對話的空間。不過,從實務工作的角度來看,「內在 小孩」卻絕對是深具「友善性」的辭彙,如同「心理分析」「潛意識」等辭彙能在社會大眾口中普遍流傳使用,「內在小孩」一詞也具有相同優勢,容易為人們接受,減少大眾對心理治療的畏懼感,相當有助於 治療關係的推展。
另外,也由於「內在小孩」所指涉的概念有別,增加了在心理治療領域內誤解彼此對話意義的機會,因此致力統一內在小孩的意義或在對話時澄清自身使用內在小孩時所指涉的概念,是未來相當值得注意的 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養生料理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