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接受自己,世界也就認同了你。一切始於心
「比較心態」,其實是人類一個極其平常,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反應。
但當這一種「別人似乎過得比較好」的情緒出現時,有人會藉由直接導向「那是因為他運氣好」、「還不是因為他的家世背景」、「誰叫她天生麗質」等結論,用以安慰自己;有些人則能將之視為一個「能夠和自己好好對話」的機會: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情緒,理解自己目前遇到的人生課題,並檢討自己是否應該更努力、或從不同角度嘗試改善生活。
事實上,在「阿德勒心理學」,就對上述情況有相當精闢的解析──阿德勒(Alfred Adler)是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心理學三巨頭」的個體心理學大師,他分析指出,人們的情緒往往來自「比較心態」下所想像出的虛構情境,目的則往往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成功,你開始「想像」自己是如何地失敗,甚至因而產生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但其實這往往只是因情緒導致我們忽略客觀現實,或缺乏改變自己的勇氣而已。
書裡也提出許多方式及理論,協助讀者更認識「真正的自己」:例如在面對與處理比較心態之前,可以先問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子的情緒」;進而審視「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現在養成的價值觀」,接著則是想想「自己是否能夠對此進行改變,甚至從中成長」。
世俗定義中所謂「成功」的人,也會有自卑情結、也會有比較心態──這一點,在曾經長住好萊塢的我確實深有體會,甚至外人眼中越是成功的明星名流,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往往也越高。
但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可以克服自己內心的不安,找出讓自己停滯不前的原因,並且試著去做出改變。
坦然面對現實境遇,並學會接受自己
人類的智性與感性、與生俱來的社會性(Eusociality),讓我們能夠驕傲地自稱「萬物之靈」,並發展出日新月異的文明。但同時間,許多的煩惱也均來自於此──因為智性的比較、感性的情緒,在高度社會化的今日,隨著人際關係的延伸,我們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藉由社會上的他人來定義自己。不管這個「他人」是真實存在,或只是想像出來的而已。
隨著經驗增長,用「學習」而非「比較」的心態,從他人真誠分享的故事身上,找尋自己應該走的路。
如穆妮芭.瑪札芮(Muniba Mazari)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2018 年, Muniba Mazari 這位勇敢的女性,坐在輪椅上,對著世界分享自己被一場嚴重車禍改變一生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子的,她在結婚 2 年後遇上了一場車禍,造她的左手、肩骨和頸骨骨折,肋骨斷裂、並且傷到了肺部和脊椎。所以她無法呼吸,甚至失去了控制排泄的能力。在送醫治療後,由於脊椎的重創,她的下半身更從此癱瘓──原本想要成為藝術家的她,如今卻因手部骨折變形再難拿起畫筆,她也終身無法再步行走路、並且再也無法生育。同時間,造成這場車禍的丈夫,也在此時離她而去。
這一連串的打擊,徹底改變了她的生命。原本即使面對挫折仍能保持樂觀的自己,一度被徹底打敗:她曾痛苦地問過上天「為什麼是我?」甚至開始對自己的存在提出質疑:為什麼我還活著?像這樣繼續活著,到底還有什麼意思呢?同時間,她也不斷地找自己的麻煩,並遠比以往更自卑、更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有一次,她試著在自己唇上塗起口紅,但塗完之後又立刻擦掉,因為她覺得社會認為「坐輪椅的人不會擦口紅」,這樣別人會怎麼評價她?
但在這樣身心煎熬的過程中,瑪札芮逐漸體會到面對現實、並一步一步嘗試改變,才是活下去唯一的路。她從自己在病房內每天面對的,經常讓她感到憂鬱的一片白牆開始改變起:她請家人拿來畫筆,克服手部的劇痛與不便,努力地、緩慢地為白牆塗上色彩──但也就在這一點一點的改變中,她慢慢找回了更多的動力與勇氣。
她克服萬難完成了復健、恢復作畫,並在病床上完成了她的第一本書。這個過程,同時也治療著她身心上的傷痛,而後她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和「別人」一樣,但仍然可以活出一個獨特的自己──她又提起勇氣再塗了一次口紅,並且決定自己不會再為別人的眼光而活。
「而當你真正學會接受自己,世界也就認同了你。一切始於內心。」(When you accept the way you are, the world recognizes you. It all starts from within.)
人生從不是和他人的競賽
瑪札芮的這一句話,影響我很深:「人們常說『失敗不是選項』(Failure is not an option),但我發現失敗當然是選項,放棄才不是。」
她更用生命告訴我們,真相確實如此。如果她將自己遭逢的重大變故視為人生就此失敗,並停留在不斷地找自己的麻煩、詢問上天為什麼是我不是別人,不斷地去比較不同命運的他人人生,或許她永遠無法走出傷痛──但她選擇了不放棄的路,一步一步地從最小的地方改變起,最終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如果要克服其實人人都會有的比較心態與自卑情結,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視為與他人的競賽,而是讓自己不斷地進步,並且也幫助別人成長。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洽詢
Welcome to contact us